(本地)可可西里守望者 用一生破解藏羚羊迁徙之谜
本篇文章1375字,读完约3分钟
电影《可可西里》里有一句台词:你在可可西里踩的每一个脚印,都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35年来,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平在可可西里留下了很多足迹。每年夏天和秋天,苏建平都会去可可西里读书,但从现在开始,可可西里就没有苏建平的足迹了。
用你的一生去亲近自然
2018年是苏建平在青海工作的第35个年头。现在他必须睡在这个他深爱的高原上。
1983年,年仅19岁的苏建平从兰州大学生物系毕业。当时他的父母希望他去四川工作,但他有意识地请求去偏远的青海工作。他告诉父母:“国家需要开发西北,青海需要更多的人来搞科研。”。于是,他在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当了老师,两年后调到西北高原研究所,在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开放实验站研究啮齿动物生态学。
在不提倡“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对待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的时代,苏建平把生态环境看得比自己的眼睛和生命更重要,把一生都献给了高原草原的生态事业。他认为,生物多样性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还具有审美、文化和社会价值。因此,不仅要保护物种本身,还要保护物种的栖息地,从而保护整个生态系统。青藏高原是中国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苏建平想做的是走进青藏高原,一步一步,全面系统地了解青藏高原的生态资源。他经常对学生说,“从事生态研究的人,一生都要在接近自然的地方度过”。这是苏建平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他对自己的定位。
35年来,苏建平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野外度过的。他先后30多次到可可西里、羌塘、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藏羚羊等濒危动物的生存状况。他的足迹几乎覆盖了可可西里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必须破解藏羚羊迁徙的奥秘
可可西里,平均海拔4700米,藏语意为“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姑娘”。因为寒冷缺氧,自然条件恶劣,被称为“生命禁区”。但是,这个禁地是藏羚羊的“天堂”。像高原精灵一样,被誉为“可可西里的骄傲”。
有志者事竟成。2005年11月11日,以藏羚羊为原型的福娃迎迎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苏老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张桐佐说。藏羚羊申奥成功,苏建平的科研数据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苏建平对自己能够破解藏羚羊迁徙之谜充满信心。经过30多年的科研,掌握了藏羚羊最权威、最系统的迁徙数据。关于藏羚羊迁徙之谜,他有自己完全不同的结论:它可能来自一种“种群的集体记忆”。
大约4000-8500年前,青藏高原处于温暖湿润时期,可可西里森林和灌木广泛分布。因为藏羚羊更喜欢栖息在开阔的草原上,所以它的种群开始向更寒冷的北方迁徙。冬天,由于北方覆盖着大面积的积雪,可可西里和更南边的树叶开始脱落,藏羚羊向南迁徙觅食。这样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的季节性迁徙就成了藏羚羊种群的集体记忆,至今仍影响着它们的行为。
这篇论文极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然而提出这个想法的苏建平却离开了。"当他离开时,他可能已经拿走了答案。"边疆CDH遗憾地说。
研究藏羚羊是我们的使命
他是个纯洁的人
“建平是个单纯的人”。2002年,回和苏建平一起去可可西里,途中遇到几个地痞索要“过路费”。边疆CDH劝苏建平给钱,赶紧走人。苏建平下了车,认真跟那些人讲道理,讲学术,讲藏羚羊,讲保护藏羚羊和可可西里的重要性……他一直以为青藏高原上的每个人都跟他有着同样的感情,把自己当成青藏高原的一员。
标题:(本地)可可西里守望者 用一生破解藏羚羊迁徙之谜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本地)去赛里木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