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兰州日报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兰州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城关区、西古区、红古区、安宁区、七里河区等地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主页 > 新闻 > (本地)南海风云“哨兵”

(本地)南海风云“哨兵”

来源:兰州日报网作者:府雪兰更新时间:2020-10-11 19:09:01 阅读:

本篇文章4170字,读完约10分钟

在云层翻滚的南海,情况难以预料。

在海南岛以南约330公里的西沙永兴岛,复合带的强对流使该岛从清晨到次日中午一直下雨。永兴岛附近海域作业的42艘渔船时刻关注着来自三沙气象局的天气预警。渔民黄勇说,他从事捕鱼业已经20年了,在这种强对流天气下,渔民从来不敢出海。

天气越复杂,气象员就不得不呆在第一线。三沙气象局预测,减灾科科长孙立在雨中从办公楼冲进雷达塔,爬到屋顶的机房例行检查仪器设备——他想确保雷达数据正常,尤其是在特殊天气。这个看似枯燥的过程不应该马虎。

在岛上高温、高盐、高湿的环境下,孙俪等一批气象学家常年驻扎在这里,向渔场、港口、岛礁等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突破祖国蓝海、边陲气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6月,34岁的孙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组织部、中宣部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他告诉报纸,对于三沙市的气象学家来说,坚守岛屿是对祖国的奉献。这个称号不是他个人给的,是给世世代代坚持下去的气象学家的。

“三沙气象局有那么多人,维持着整个南海气象服务的支持。”海南省气象局局长辛表示,三沙气象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素质,而且具有独特的坚持和传承精神。他们就像南海的哨兵,肩负着在“一带一路”繁忙海域维护海洋安全的重任。

登陆海岛的过去

从海南岛坐船到西沙的永兴岛至少要15个小时,这个过程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够痛苦的了。三沙气象局监测网科科长唐海荣描述了自己在岛上的第一次经历:“一路吐槽,吐槽到不知东南西北。”三沙永兴岛的一个民用码头。这是本报记者严的照片

看着此时平静的南海,很难想象坐船到岛上有多难。1957年,广东省气象局派王海勇等人准备在西沙群岛永兴岛建设气象站,该气象站原名广东省西沙气象站,是当时岛上唯一的政府部门。同年7月1日,西沙气象台成立,正式开展气象观测业务,提供气象预报服务。在随后的几年里,气象站的名称被多次更改,但气象观测数据从未中断。

(本地)南海风云“哨兵”

2002年8月,19岁的唐海荣毕业后登上“琼沙二号”补给船,在海上漂流15小时后抵达永兴岛。

回想起十几年前刚去岛上的经历,唐海荣眯起眼睛笑着说话,仿佛那些遭遇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你坐船,大家都饿了,不敢吃。有时候老家会逼着我吃东西,说吃了东西有东西要吐。有时候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缓过来。”

当时气象局很多人和她一样,为了减少坐船呕吐的次数,在岛上轮班三四个月。

三沙气象局副局长陈长秋第一次在岛上呆的时间更长,21个月,将近两年。1999年,他从兰州气象学校高中空勘探专业毕业后,想趁着年轻在困难的地方磨练自己。第二年,20岁的他也登上了前往永兴岛的补给船。三沙气象局副局长陈长秋介绍了气象雷达的应用

陈长秋是渔夫的儿子。单位领导以为他在海边长大不会晕船,就让他看守船上活捉、蔬菜等物品。那次旅行,陈长秋记不清在海里漂流了多久,只记得晕船头晕,肠胃一路走来。

早年,永兴岛是西沙群岛唯一有补给船随海南岛航行的地方。岛上的各种物资先送到永兴岛,再分发到其他小岛。如果有一天有一艘船从海南到永兴,岛上的人们会早早地在码头等候,观看大海与大海相遇的地方。小黑点会逐渐变大。报纸、信件、资料一起从船上卸下来的时候,大家一起扛。

所以陈长秋坐船到永兴岛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岛上人特别多,特别热闹”。

“我第一次呆在岛上,呆了21个月。当时我父母觉得我好像走在了风口浪尖。”陈长秋说话的时候,黝黑的脸上露出了一口白牙。

他讲了一个难忘的回忆:“琼沙二号”补给船抗风能力弱。有一年,海上天气寒冷,空煤气公司。补给船近三个月没来了。岛上的猪和牲畜都被宰杀了,食堂的干货都卖完了。他们自己种的。

陈长秋当时是气象局临时负责人,看着大家都没胃口吃东西就觉得很难过,这也是他记忆中最艰难的经历。

2012年,三沙市成立,政府设在西沙永兴岛。该市已成为距离祖国大陆最远、海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省辖市,管辖中国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岛礁及其海域。

2012年8月9日,经中国气象局批准,成立三沙气象局,直属海南省气象局。气象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驻岛条件也明显改善:从“琼沙二号”到“琼沙三号”,到现在,“三沙一号”坐船也没那么晕了,补给也能稳定供应;生活条件从简单的木屋到舒适的写字楼,从“碉堡房”到整洁的宿舍楼,从缺少肉和蔬菜到完整的冷藏室;观测方法从843雷达到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从小型球经纬仪到目前的L波段雷达测风,从纯人工观测到14站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相结合...

(本地)南海风云“哨兵”

60年来,永兴岛气象综合观测服务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在地面气象、高空气象和天气雷达综合观测服务的基础上,相继增加了太阳辐射、酸雨、闪电定位、紫外线强度、对流层风廓线雷达、气溶胶和gps/met水汽观测等服务。

2018年,南沙群岛永暑礁、朱碧礁、恶作剧礁气象台开通,中国正式宣布在南海开展气象监测。从此,离海南岛更远的岛礁上出现了三沙气象学家的身影。

2019年7月1日,南沙海洋气象信息发布站与西沙海洋气象预警短波电台联网,业务投入运营。通过普通话、海南方言和英语语音广播,三沙海洋气象服务覆盖南海和东盟周边国家。

陈长秋虽然在岛上驻扎多年,但感觉去岛上的新奇感一直都在,因为岛上各部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气象学家,他必须经常学习和尝试新事物。

气象发展

8月7日上午,从海口飞往三沙永兴机场的hu7417航班在空.永兴岛上空盘旋30岁的张玉柱看着电脑屏幕上的雷达回波,迅速爬起来,爬到30多米的塔上观看。今天早上,由于复杂地带强对流天气,永兴岛的雨一直没有停过。由于能见度低,hu7417在机场盘旋了近10分钟。

“我只能等到能见度达到要求。”张玉柱说。

最后看到能见度参考后,张玉柱迅速向塔台总部报告,飞机平稳降落,乘客鱼贯而出。

2016年底三沙永兴机场民航包机开通后,张玉柱成为三沙永兴机场气象台的三名员工之一。他和同事每天同一时间值班,在永兴岛机场周边50公里范围内进行天气预报和观测,所有气象数据均来自岛上的三沙气象局。

西沙永兴岛上,气象工作处于最前沿。下飞机走进机场大厅,可以看到三沙气象局发布的气象信息和紫外线监测数据。

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永兴岛盛行偏南气流,高温高湿,对流强烈,雷暴和降水频繁,热带气旋也非常活跃。

在三沙海事局办公室的值班日记里,日常值班人员会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三沙海事局的工作人员孙玉香告诉该报,每周两次的海上巡航经常环绕整个西沙,气象服务在未知海域尤为重要。2019年8月6日,孙玉香用手机展示了三沙气象局当天发布的预警信息。

每年11月到2月的冬天,这里总会有8-9级大风。根据天气预报,孙玉香将对运行中的船只发出警告。只要预报的风力级别超过船舶的风阻级别,就不允许船舶运营,所以天气的准确性很重要。

"如果预测不准确,决策就会受到影响."孙玉香表示,今年7月11日上午,他们接到报警电话,32名在其管辖海域工作的人员遭遇强风暴。“我们必须首先预测风浪的等级,然后决定派遣什么等级的船只或飞机。去救援。”

当天,孙玉香要求三沙气象局向海事局发送专项报告,根据天气提供的信息,32名遇险人员最终获救。

三沙市永兴社区管辖永兴岛附近海域作业的渔船42艘。社区委员黄勇表示,自己从事渔业20年,在岛上16年,总能收到气象局发来的预警信息。遇寒潮强对流天气,渔民不出海。

但是对于气象学家来说,天气越差,就越需要坚守岗位。

"天气越复杂,气象要素就越重要."唐海荣说,永兴岛每年平均约有7-8个热带气旋,这些气象要素在台风天更为重要,因此有必要释放空探空气球,收集气象信息。

唐海荣首次登岛时负责气象观测,包括观测气温、气压、相对温度、风向、风速、降水、低温等气象要素。一天24小时,所有收集的数据应在每小时后3分钟内发送到海南气象台。

2005年地面自动气象站投入运行,但自动观测设备刚刚建立,还需要人工观测对比。就这样,手动和自动平行观测进行了近10年,直到2012年才全部取消手动观测,让唐海荣感觉轻松了很多。

8月7日晚,雨后的西沙空永兴岛出现了双彩虹,晚霞映出紫色的晚霞。身着长裤和休闲服的唐海蓉手持一个比她大两倍多的空探空气球,站在气象局大楼前的空地面上。视频来源:& # 160;(01:02)晚上7: 00,唐海荣手持的对讲机里传来一个同事的声音,“让球走。”她立即松手,气球迅速跳入空.紫色的天空

唐海荣说,每天早上7点和晚上7点,不管刮风下雨,气象学家都要在这个时候放出球来检测气象数据,包括温度、气压、风向和从地面到30000米high/きだよ 0。“高空探测空”气球释放后,每秒钟的数据将通过l波段传回,整理后上报给海南气象局,海南气象局将数据存入仓库,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

(本地)南海风云“哨兵”

即使遇到台风,也要爬到28米的雷达塔上检查设备状况,以保证雷达的正常工作。8月7日,永兴岛在复杂地带遭遇强对流天气,孙俪和唐海荣一起爬上雷达塔查看设备。视频来源:& # 160;& # 160;(00:36)34岁的孙俪在这里驻扎了10年。作为三沙气象局预报减灾科科长,他认为及时准确地预报未知灾害性天气并传递给有需要的人是自己作为气象学家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和海权的时代需要。

(本地)南海风云“哨兵”

陈长秋对岛内印象最深的是抗击台风“浣熊”。2008年4月的浣熊是南海产生的局地台风,也是1949年以来首次登陆华南的热带气旋。

浣熊发展快,移动快,13风,对西沙永兴岛有积极影响。陈长秋记得,当时中国气象局、三防等部门密切关注西沙的天气雷达和各种气象观测数据,多次要求确保岛上各种气象观测服务的正常运行和数据上传。

“作为一个气象学家,大家都知道,当这种习俗建立起来的时候,它必须能够站起来,依靠它。这种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已经烙在了每一位气象学家的身上。”陈长秋说。

抗日战争期间,除后勤外的所有同事都在值班室呆了两个晚上,密切关注台风的产生和发展,直到看着它消失。因为要出去反复观察、检查、放飞气球,每个人的衣服都被一件一件弄湿了,最后也没有干衣服可以换。值班室各种电话,如询问天气等,响得很大声,做气象观测的,发台风定位报告的,巡逻的都很忙。每个人都没有空回厨房吃饭,他们根本回不去。

(本地)南海风云“哨兵”

在岛上生活多年的唐海荣说,欠的最多的是家人。2006年,唐海荣生完孩子后去了岛上三个月。第一次回家,她不认识妈妈,小手一直把她推出去。

在子女教育方面,唐海荣的丈夫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她记得孩子2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她回家,儿子看见她跑,跑来跑去,跑完还在后面喊。“妈”“妈”,唐海荣说,“我儿子那天总是给我妈打电话,隔几分钟就打一次。我答应他开心地笑。”

陈长秋一直在轻描淡写地谈论侃侃,但一提到他的父母和家人,他就突然哽咽了。他不愿意向家人重复他的债务,他更多地谈论气象业务。

从三沙气象局办公楼望出去,碧蓝的南海一望无际。陈长秋希望他这一代气象学家能够围绕国家的需求,为南海航道沿线国家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标题:(本地)南海风云“哨兵”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

兰州日报介绍

兰州日报网立足甘肃,着眼于服务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对信息获取的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拓创新,努力建成省内一流的新闻类网站,网站现开设新闻中心、兰州视窗、区县频道、媒体聚焦、领导活动报道集、视频新闻、理论学习、新媒体H5、文化、摄影、健康等频道为您介绍兰州新闻以及甘肃经济和社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