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用本土影视讲“兰州故事”
本篇文章3446字,读完约9分钟
■热点关注
光影如舟,甘肃地方影视历经磨难。位于段家滩的兰州电影制片厂的巷子最近装修了。《1958电影巷》的惊艳亮相仿佛是一台时光机,勾起了一代人的记忆,让兰州电影制片厂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也引起了大众对本土影视的关注和思考。12月11日,本报a02版刊登《甘肃地方影视光影之路60年》一文,王兰、兰州新闻客户端、新华社直播云、兰州晚报微信官方账号、兰州晚报微博、兰州晚报、王兰头条等新媒体平台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热烈反响。期间有不少读者和网友评论留言,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部分市民。
电影胡同成了出气筒
由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和红星墩街道办事处共同建造的1958电影胡同,于11月下旬正式登陆。“兰州电影制片厂曾经是甘肃的文化名片。结合胡同的特殊地理位置,我们想把电影艺术元素融入到后街小巷,”红星墩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徐佳说。"因为蓝瑛工厂成立于1958年,我们把这个主题胡同命名为1958电影胡同."以电影文化为重点,依托蓝瑛工厂的发展历史和优秀的影视作品,结合电影分类概述、电影拍摄过程和一些中国电影成就,这条胡同成为兰州文化建设的一个全新亮点,为精致的兰州嵌入了一个“文化核心”。
兰州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孟丽丽:1958电影胡同是一条展示甘肃电影历史的长廊,受到中老年人的称赞和年轻人的尊重,成为新潮年轻人新的出拳场所。
红星墩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徐佳:我希望通过这条小巷的推广,在方便周边居民出行、改善市容环境的同时,也能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一点文化氛围,给市民带来更踏实的文化体验,这也是我们基层工作者的初衷和使命。
兰州电影制片厂原副主任王廷山:通过这条胡同,市民可以了解甘肃当地的电影历史。
市民李:宣传一些文化,一些观点,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环卫工人张:社会反响挺好的。以前两边都是统一粉刷的墙,巷道里有小商贩。现在环境干净整洁,还加入了一些文化元素。
市民王女士:以前是普通的巷子,现在可以通过电影画面了解电影制作的相关专业知识,这些只有看电影的时候才知道。
@ Xiaoxiao:我们对家乡电影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cancy3-23:这是一条文艺胡同。有机会一定要打卡!
@刘慧兰:感谢辛辛苦苦改造后街小巷的街道干部职工们。你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兰州形象做了大量工作。你已经很努力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爱护你智慧和爱的果实。这些想法既怀旧又新奇。作为一个兰州人,我一定会花时间去欣赏他们。
光影路上的旧记忆
短短几十年,无论是制作技术还是观影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兰州电影制片厂作为甘肃省第一个制作单位,一直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电影成了逝去岁月和感情的载体。观众心目中的光影之路和观影方式的巨大变化。在只有露天电影,电影院很少的时代,电影作为一种稀缺的文化娱乐项目,受到男女老少的喜爱和追捧。电视出现在普通人家里之后,人们看影视作品的渠道更多了,露天电影逐渐消失了。现在大量院线专注于视听效果和观看体验,各种在线影视平台提供无限的观看渠道。
兰州二中退休教师苏慧敏从《晚报》上看到了《甘肃地方影视光影之路60年》一文介绍的内容,尤其是很多地方影视从业者的真知灼见,让很多关心地方影视发展的读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学生时代最幸福的事就是去看电影。当时大部分电影院放的都是前苏联的电影,比如《静静的顿河》、《萨根之春》、《夏伯阳》、《1918年的列宁》、《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等等,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8年兰州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我一直关注着它的新闻,因为我学生时代有一个梦想,就是去电影制片厂工作。兰州电影制片厂起步艰难,曾经坎坷辉煌,让人肃然起敬!我们最期待的是宣传地方影视的发展。我们不太了解当地的影视作品。
斯爱心援助协会会长周善强:我曾经是兰州电影制片厂的员工。那是1977年,我在麦积山读书的时候,他们来拍纪录片《麦积山石窟》,我和同事充当团演镜,然后片子就全国上映了。当时他们用的是胶片相机,胶片是进口的,封在铁盒里,据说很贵。摄影师刘先生很敬业,每一个镜头都要反复考虑和练习,怕浪费胶片,造成损失。甘肃是西部省份,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拍摄了一些口碑不错的影视作品,说明甘肃有人才,有资源,有市场。我衷心希望政府加大对地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支有影响力的专业队伍,鼓励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市民蔡:这么多年来,我感觉兰州的城市形象已经建立起来了。以前去外地出差,发现很多人不了解兰州。从报纸和电视上看到,兰州拍的一些影视作品参与了评价,获奖,让外界对我们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我们走出去也“顺利”。
郭老师:我们过去常常看露天电影,但后来学校组织在俱乐部看。电视普及后,从影视频道可以看到一些经典作品,所以我不经常去看电影。
@唐: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晚上偶尔会放露天电影。去看电影的路很长。可能年轻的时候不觉得累,吃完饭就想去。
@ and。我喜欢经典电影。我看了很多遍。越看越觉得有意思。电影可以带来很多东西,比如视觉冲击、故事情节、要表达的感情等等。
@他山之石:以前电影很少,现在有更多本土文化题材的电影。
公众对当地的电影和电视寄予厚望
近年来,一批优秀的地方影视作品如《迷途的羊》、《雪葬》、《赣南情歌》、《金城档案》等脱颖而出。这背后,离不开民营影视和专业影视人才队伍的成长。挖掘本土文化后,独特的本土影视作品被内化为城市文化特色,成为展现兰州形象的美丽名片。如何走地方影视之路,如何走出去,如何走好走稳,仍然是影视从业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访谈中可以看出,更多的高质量本土影视作品诞生在龙源这块沃土上,然后走出这片土地,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施加影响,是广大民众的期待。
李志恒(吉娃娃),德意坊的相声演员:我对兰州影视最早的印象是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叫《牛肉面的故事》。我在甘肃省剧院工作后,亲自接触了话剧《老柿子树》,然后拍成电视剧。让我非常自豪的是近年来本土影视作品的突破,比如《迷途的羊》,获得了中国电影观看奖。
《甘肃农民日报》编辑侯鲍晓:通过参观电影胡同,我惊喜地发现,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经理办公室空座》和《捉迷藏》最初出自兰州电影制片厂。兰州出品的电影虽然在国内知名度不高,但仍有不少优秀作品,如《迷途的羊》、《雪葬》等,发人深省,展现了甘肃的风土人情。作为读者,我衷心希望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兰州脱颖而出,同时也不要墨守成规,邀请全国各地优秀的影视制作团队和著名电影明星来拍摄,进一步提升兰州电影的影响力。
城关区政法委委员刘表示:本土电影承载着文化的一面,富有地域色彩,值得我们保护和发展。
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罗冠军:60年后,老一辈电影人辛苦了。时代在变,内容在变,创新思维永不枯竭,电影艺术的发展从未停止,这需要我们的年轻一代用新的审美眼光去认识。影视制作应该通过观察社会来理解和满足公众不同的文化和审美需求。比如电影院电影的消费者以年轻人为主,未来可以适当融入科幻题材的脑洞电影。本土电影的发展要注入新的文学元素,用电影艺术语言与人交流、对话,既不失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与世界电影艺术接轨的国际文学个性,归根结底,电影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我们爱看欧美大片,这些大片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它们独特的制作和构思的视觉魅力;相反,外国人也欣赏我们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影视艺术。充满文艺,有个性,有艺术无国界——这不仅是我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影响当今时代电影艺术发展的一大思潮。
中国甘肃研究院宣传专家樊说:60年沧桑,60年风雨,60年艰辛。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衷心希望甘肃地方影视能在独具自然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沃土上,制作出具有汗水、泥土味道和人情味的好作品,承载甘肃原住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空成九一:在商业市场保持灵活的运作,保证恒定的票房收入,从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jony:近几年来,很多优秀的本土影视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多愁善感的蓝色电影人的传承和奋斗。希望以后能在电影院看到更多市场化的本土作品。
@蔡辽:山城风光和重庆方言是电影《疯狂的石头》的金配角。相反,这样一部电影的出现,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火。本土电影电视剧可以借鉴,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都可以在兰州拍摄,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要看到,本土的电影电视剧不仅有过去和回忆,还有光明的未来。在电影胡同的尽头,不仅是蓝瑛工厂,还有更广阔的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市场。兰州日报新闻联播记者罗文字/地图
标题:(本地)用本土影视讲“兰州故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本地)夜幕下人们爱“泡”健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