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为民谋利解民之忧
从空远眺,八户台新村台中农场乡村旅游节开幕(照片由红古区委宣传部提供),窑街采煤塌陷区已逐步绿化,初步建成生态修复与城市景观旅游相结合的绿色基地。在过去,黑色煤场和乱石堆已经成为有树和干净环境的城市公园。几十年来,红古区从“一煤独建伟业”变成了“美丽红古”、“生态红古”。红古区审时度势,立志改革,把一个工业历史悠久的“矿业城市”变成一个人人适宜居住、工作、旅游的现代化节点城市。
生态建设
数千英亩的森林和一万英亩的果园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几十年前,由于多年的煤矿开采,地表下沉,环境污染严重."每天在区政府门口的小花园里练习唱歌的李国胜回忆道。1989年,红古区委、区政府决定将旧址从窑街迁至海石湾,在海石湾创建现代化城区,并在窑街地区实施生态修复。现在在红古,出门可以欣赏风景,推窗可以看到绿色。城乡环境整洁卫生,城乡容貌整洁规范,城乡容貌美观舒适。
近年来,红古区窑街塌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退耕还林270亩,治理国家公益林10.23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5%,林业总产值1.38亿元。投资1.3亿元,实施以危房搬迁、煤场清理、道路扩建和绿化美化为重点的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搬迁525户,安排土地1700亩,完成造林绿化1080亩,建成“森林公园”1000亩。塌陷区的生态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目前,红古区已完成海石湾北山公园改造升级和北山泥石流综合治理,开始建设湟水城郊森林公园。窑街塌陷区三、四期生态治理工程完成土地平整660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平方公里,新增造林2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25%。“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红古区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城市生态宜居,融入自然,让绿色溢出城市,让幸福围绕市民。
如今,在华庄镇的八虎台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公园里,一片果树连成一片碧海,蓝天下的西北秋空。现在到处都是苹果、皇冠、李子和李子...“2003年以前,巴虎台看起来像黄土,植物很难生存。兰州远丰农产品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刘蓉生表示,从荒山到经济林,前几年的荒芜已经一去不复返,像红古区的八虎梯田这样的塬越来越多。
民生工程
打造宜居“幸福家园”
1960年,红古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2元,1978年为116元。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199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达到1004元。2018年,红古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20.4%和19.7%,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以前看病的路很长,医疗条件差。现在医院就在房子门口。一个小时左右完成治疗太方便了。”华龙社区的张剑平说,74岁的老人在10分钟内离开家去健康中心是非常方便的。
“1974年,女儿去镇政府工作,住在镇政府提供的土坯房里。我们住在乡下的茅草屋里。”住在窑街大沙村的老党员严回忆说:“现在,我女儿一家就住在这栋楼里,我们也住在农村的新农村里。水电,学校医院都有,生活很方便。”
“从矿上下来,我家的生活没有着落。然而,政府帮助我们发展了生态农业。现在承包了几亩地,种花种果种菜,开了一家集种植、采摘、食用、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赵蔡骏(音译)曾在一家煤矿工作,现在经营着一家农舍,他高兴地说道。
随着新中国的发展,红古区不断加大对民生的投入,改善民生,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日益提高。现在的老百姓财大气粗,信心满满,对老人有安全感,对疾病有医疗保障,对教育有保障,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受到充分的幸福。
如今,红古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
标题:(本地)为民谋利解民之忧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