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砥砺奋进 民生事业展新篇
本篇文章5233字,读完约13分钟
“春风行动”帮助文明城市就业宣传科技教育普及社区志愿者给老人免费理发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七里河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民生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收获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兰州日报新闻全媒体记者王忠德特约记者陈琴李浩文/图
教育蓬勃发展,基础教育实现了“四个升级”
多年来,七里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牢固树立“科教兴区”的战略思想,始终把教育均衡发展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针对区域教育重在城市、难点在农村、薄弱在城乡结合部的教育现实,近年来提出了“1234”工作思路,即紧紧围绕“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突出“依法治教”和“综合改革”两个重点,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和“均等化”三项建设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70所,其中幼儿园3所,小学60所(25个教学点),初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3所。在校学生37,294人,其中幼儿园801人,小学33,875人,初中2,618人。教职工2590人,其中专任教师2562人,其中幼师70人,小学2214人,初中278人。
——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幼儿园,逐步解决广大入园人员的需求。2015年,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实施新一轮标准化学校和标准化教学点,全区义务教育100%标准化,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学校资源,初步实现均衡发展,努力推进优质发展。为扩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规模,全区共有民办教育培训学校(机构)49所,初步建立了结构合理、功能齐全、适应终身教育体系需要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
-教师素质显著提高。在全省率先实施校长竞赛,提高了校长的整体素质。围绕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和专业能力,开展了“高端培训、订单培训、区域培训、教研培训、竞赛培训、评估培训、校本培训、自主培训”等8种形式的培训,打造了甘肃省一批“黄金教学园”、“影子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省级园艺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和晋城市名校长、名师、名师。目前,全区教师整体发展呈现高标准、高台阶、高水平的态势。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自2015年至2018年实施“整体细化”工程以来,各类学校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投资3.5亿多元实施校舍安全、学校标准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幼儿园建设、食堂建设、操场改造、厕所改造等重大项目。,彻底消除丙类、丁类危险建筑。过去“危房多、标准低、设施弱、环境差”的局面已经完全改变,城乡学校正在走向内涵发展、质量提升。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始终把教育质量当作生命,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个体发展的质量观,采取增强质量意识、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研指导、改进教学策略、提高团队素质、加强质量监控、实施对口帮扶、实施区域互动、加强校内互助、抓好信息化教育等十项措施,缩小城乡质量差距,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目前,全区小学质量居全市前列。
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七里河区卫生工作以“绿色发展、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战略主题,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基本医疗资源来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成,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就医,同时也大大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医疗水平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前沿,各种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预期寿命大幅提高。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全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实行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零单销售。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快速分割治疗、自上而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形成“基层小病、医院大病、康复回基层”的医疗救治格局。目前,区级医院分级诊疗疾病数量增加到211种,平均分级诊疗疾病数量占84.4%;乡镇卫生院分级诊疗疾病49种,平均98%。区内三家医院实现了与省市级医院有序转诊,转诊率5.3%。建立了三个区级医疗协会。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新进展。近年来,辖区内未爆发甲、乙类传染病。免疫规划免疫覆盖率保持在99%以上。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不断加强。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复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率和符合率达到100%。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强。我们继续在龙家府建设健康小屋和幸福公寓,不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政策和服务体系。
——工作质量管理迈上新台阶。各地区医疗机构严格执行省卫健委18项核心医疗制度和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八五”排队制度,规范处方和住院病例书写,对处方和病历进行审核,严格控制重点监控药品的使用。在“互联网+医疗卫生”方面有所突破。区内三家医院的病人就诊已由实体卡改为电子健康卡,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使用信息系统报告病例。乡镇卫生院远程会诊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在医护结合方面,1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2个乡镇卫生院与相应的社区日托中心和农村幸福大院相连。辖区内的四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开展老年人医疗服务。十家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护理一体化的示范点。同时,甘肃江孜养老有限公司与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建立了医疗与保健相结合的卫生站。
——卫生扶贫取得新成就。积极开展家庭医生合同制服务,组建由省、市、区、乡、村132名医生组成的20支家庭医生合同制服务队伍,分配到4个乡镇进行“一对一”帮扶。2014年以来已建卡的2014户贫困户共7469人通过体检,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一人一策”、“一病一方”的病残健康救助措施。建立“送医生上门”和“派人就医”的工作机制。签订《七里河区卫生扶贫家庭医生团队合同服务协议》,为2014年以来所有建卡的贫困户签订初级和中级合同服务套餐,以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为优先群体开展家庭医生合同服务。三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服务,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申报服务。
就业社保惠民生,居民幸福感逐年上升
多年来,七里河区坚持“人才优先、民生优先”的主线,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创建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不断提高。
-就业和创业实现新发展。牢固树立就业民生发展观,采取“个人+市场+政府”三位一体模式,促进城乡各类人群充分就业。2016年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7743个,城镇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2%左右的低水平,每年劳动力转移保持在2万人以上。劳动收入逐年增加,就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扩大和提高。
突出重点,扩大就业。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基层企业服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等渠道帮助毕业生就业。两年来,共有466名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服务,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7%以上。下岗失业“4050”和零就业家庭主要通过公益性岗位和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解决就业问题。2016年以来,共安置4677人实现就业,公益岗位工资不断提高,从2013年的980元提高到2100元。向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会保障补贴986.17万元,受益人数5316人。
抓培训促就业。加大培训投入,将政府的“上菜”转变为面向群众的“点菜”培训,通过培训促进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市区主要以中餐烹饪、物业管理、农历为主,乡镇以汽车驾驶、电焊、挖掘机、种植、家政服务为主。“阿干家族”、“黄育司机”、“凌薇养老”、“凌薇家政”、“西果园百合电商”等培训品牌相继建成。加大培训补贴力度,特别是对备案卡持有者,在对标补贴的基础上,对剩余区级财政给予补贴,动员其主动参与培训。
加强创业以带动就业。通过项目开发、创业指导、政策扶持等一系列“组合拳”服务,促进就业。目前省级孵化器4个,市级孵化器9个,区级孵化器0个,2016年以来共办理“万人创业计划”和小额贷款490个,贷款6248万元,带动2493人就业创业。
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积极对接企业增加就业岗位。自2016年以来,辖区共对接企业5702家,提供就业岗位73019个,帮助22846人实现就业。在深挖本地资源、就近转移的同时,依托省市劳务中介,同向拓展境外就业转移渠道。2016年以来,累计劳动力转移达到7.9万人次,其中有组织工人39053人,产生劳动收入17.3亿元。
-社会保险升级。坚持“广覆盖、基本保障、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发展方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大病保险全面建立和实施。“基本保障、底线”的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形成,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全区参加“五险”48万人(次),比2013年底增加15.3万次,其中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5万人,参与率99.82%(已建卡贫困户参与率100%)。
社会保险待遇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5年提高。加大财政投入,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府用于缴费困难的“五类”(编制卡上未标注脱贫人口、一、二类最低生活保障、极端贫困人口、一、二类重度残疾人、农村户籍双证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全额补贴。与此同时,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仲裁得到充分发挥,劳动执法和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得到加强,建立了联合执法制度和企业红名单制度,构建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2016年以来,共受理投诉726起,为劳动者追回经济损失2160多万元。
文化旅游服务越来越完善,居民的获取感不断提高
近年来,七里河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围绕群众对优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着力解决文化体育发展不平衡和不足的问题,不断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善城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享受精彩赛事,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享受身边的健身设施和公益培训。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七里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七里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加大了设施建设力度。两年来,9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和64个城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统一配备了电子读报器、投影、文化普及走廊和全民健身路径;每个阅览室都配有书籍、书架、阅读桌椅;每个文化活动室都配备了移动音箱、棋桌椅、锣鼓钹、舞扇等活动器材,为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投入逐年增加,近三年累计投入约2000万元。
——充分挖掘优势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绿色、红色、仿古、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黄河金岸、睡眠七里、休闲之都”的旅游品牌形象,文化旅游进入发展快车道。通过充分展示南方山区的林业生态资源,种植和采摘科普休闲农业、百合、桃、渡边夏菜等特色农产品,以及梯田农家和村落的乡村特色。在编制全区乡村旅游规划的同时,构建以景区为核心支撑的旅游体系,以石佛沟为生态文化旅游要素的阿干镇、巴厘镇旅游景区,以沈家岭战斗遗址公园、马瓦伊兰州故里、华宇镇、海德堡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红色文化旅游要素的凌薇乡旅游景区,以百合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观赏为休闲体验旅游要素的西果园。同时,加快实施“旅游+”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高铁旅游、研究旅游和健康旅游,培育和拓展文化旅游新业态,收获“1+1>2”的社会效益。
——重点加强文化旅游项目的产业支撑。积极推进各类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以“一街一楼一基地五园三水两遗存”为主线,初步形成“六大文化旅游群体”。即以马坛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群包括兰州老街、黄河塔、博物馆公园、甘肃简牍博物馆等项目;以石佛沟为核心的宗教文化旅游群体,依托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充分挖掘分布在水磨沟流域的新石器(黑陶)文化、鲜卑文化、宗教(法律)文化等各种文化底蕴,形成城市休闲风情区、体育休闲体育基地、商务会议办公区;以小溪湖为核心的黄河文化旅游集团,主要依托小溪湖公园和华夏收藏文化博览公园的升级改造,打造兰州黄河风情线5a级旅游景区;以沈家岭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集团主要依托解放兰州战役重要遗址——沈家岭战场遗址、兰州战役纪念馆、兰州烈士陵园,以爱国主义教育、革命遗址、革命历史参观为主要旅游功能,在沈家岭战场遗址建设沈家岭战役遗址纪念公园,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板块;以彭家坪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旅游群,主要依托彭家坪中央生态园、彭家坪李子沟景观水系、马潭湿地公园项目,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以厂矿为核心的工业矿山遗迹文化旅游群主要依托老石兰厂区和阿干煤矿对老厂房和煤矿竖井进行加固改造,再现老面貌。通过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以文化提升城市内涵,以旅游激活区域价值”的理念可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标题:(本地)砥砺奋进 民生事业展新篇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