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兰州市文化馆携非遗精品进校园走社区
本篇文章1267字,读完约3分钟
孩子们欣赏鼓乐表演社区居民参加活动的李超照片李超照片[本报]14日,在市文化馆的精心组织下,一场以非遗留物品为展示内容的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先后在酒泉路小学和五泉街芦家巷社区出现,受到了青年学生和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国家继承人被邀请出席
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由市教育局、市文化旅游局主办,市文化中心、城关区教育局、五泉街芦家巷社区、酒泉路小学承办。目的是通过生动的现场活动,进一步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近群众和未成年人,让更多的人在融入生活的同时,接触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次活动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鼓子的国家传承人陈增三、兰州鼓子金城学院的老师参加活动,与学生和民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用真诚的语言讲述了兰州鼓子悠久的历史和表演技巧。兰州鼓子,又名兰州鼓子词、兰州曲子,是兰州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中国曲艺的古老类型之一。
“文化的传承是涓涓细流,无声无息。只要有交流,就有继承和发展。”市文化中心主任杜宜军表示:“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活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中来;让祖国的花朵从小树立起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理解,在成长的道路上丰富知识储备和思想情操。”
鼓声进入校园,孩子们很开心。
酒泉路小学,热情的孩子们把气氛搞得很热烈。在好奇心的引导下,同学们的提问接踵而至,而台上的嘉宾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回答。
通过陈曾三的讲解,同学们了解了国家非遗项目兰州鼓的起源、形态、演奏特点,现场看到了真实的演奏和教学。市文化中心副研究馆员蔡兰萍以“读经开导人心,渗透生活”为主题,教学生如何学习诗歌阅读。
"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蔡兰萍告诉记者:“我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让青年学生了解、欣赏、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小培养热爱家乡、热爱文化的真情实感。这将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非遗文化已经进入社会,赢得了人们的心
在五泉街的芦家巷社区活动中心,活动使气氛活跃起来。传承人陈增三不仅现场展示了自己的非遗作品,还向前来观看演出的居民和社区干部详细讲解了非遗文化“兰州鼓”的相关知识,并表演了精彩的兰州鼓。简单生动的解释,这种源于生活的说唱形式,让居民和社区干部越来越兴奋。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持续不断,市民们对非遗留嘉宾的到来表示了由衷的赞赏。
“这些活动丰富了我们社区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社区居民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扎根。”一位社区居民告诉记者:“非遗产融入社区,让社区居民了解非遗产项目,体验非遗产知识,让原本看似‘高冷’的非遗产更加扎根,从而培养居民保护和传承非遗产的意识。"
“此次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图书馆与五泉街路家巷社区的联系,也是我们依靠社区普及非遗文化、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技艺的重要举措。”杜宜君感慨道:“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组织和推广更多的高质量文化活动,进一步弘扬非物质文化。”
《兰州日报》首席记者李超
标题:(本地)兰州市文化馆携非遗精品进校园走社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