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全民参与夯实基础多措并举狠抓实效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兰州
本篇文章5800字,读完约15分钟
垃圾清运车甘肃德隆生态建材有限公司拥有完善的垃圾处理设施智能分类生态运营中心全峰环保公司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清理生活垃圾■编者按
"垃圾分类是一种新的时尚."垃圾分类作为今年政府民生重点任务之一,已经成为兰州市民的“必修课”。为了营造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垃圾分类知识在全市大力推广,垃圾分类转化为实际行动。值此甘肃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暨现场观察培训推介会召开之际,《兰州日报》今天推出了《关注》《兰州市初步建成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请注意。
兰州市作为全国46个重点城市之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垃圾分类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决策部署要求。兰州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实践新的发展观,坚持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与全区无垃圾特殊处理和“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兰州”三年行动有机结合。按照“基础设施与意识形态同步推进、人民群众自觉与政府同步实施、购买服务自主实施”的三同步工作方法和“机构完善、试点探索、全面推进、整体推进、成果巩固、目标实现”的三年规划,我们将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进”、“广泛学习、选择借鉴”、“善于尝试、及时调整”的方法,有序推进生活垃圾
目前,各党政机关、主城区中小学和示范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全面启动,分类管理办法和分类教材已下发实施。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初步形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在进入焚烧和填埋设施前,主城区可回收和易腐垃圾总回收率达到30.1%,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兰州日报新闻联播记者马文字/地图
实现“四个坚持”,全面推进垃圾分类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实施方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和省政府办公厅《甘肃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履行政府主体责任,积极落实各项任务,努力构建推进垃圾分类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记者了解到,为了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兰州市首先成立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以市政府分管领导同志为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同志为副组长,42个市级部门、组织和区县政府领导同志为成员,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协调和配合。制定了《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实施方案》,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要求严格,保障措施强化,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紧凑。建立联席会议和月度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城市联动、部门协调和职责发挥,形成全市博弈、各方协同的推进机制。市两级主管部门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专门机构,负责具体推广实施工作。通过周密的部署安排,组织有保障,人员能落实,制度配套,问题能解决,工作有效。
积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通过新闻媒体、电子屏幕、户外广告、发放小册子等多种平台、多角度宣传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家庭、社区、学校、机关、医院、企业、景点、军营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开展“八进”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市级主流媒体组织全国垃圾分类获奖答案和知识竞赛, 积极筹备建设截至10月底,通过省市纸媒发表稿件400余篇,电视、广播媒体报道780余篇,网络媒体推送相关信息3500余条,张贴各类海报4.5万余张,发放市民指南手册16万余份,设立数字视频广告位1721个,城市公交车上流通公益广告视频。 同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00余项,主题活动1633余项,专项培训180余项,入户宣传26.4万余次。城市宣传覆盖率达到90%以上,居民知晓率达到80%以上,垃圾分类推广势头强劲。
2019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会议召开三次,发布了《兰州市2019年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和《评估暂行办法》,细化了全市42个市级部门、机构和区县政府的生活垃圾分类任务。同时,生活垃圾分类将纳入绩效考核、目标考核、行业考核和各类竞赛。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监督考核、实行交叉互评等方式,将各区县月度工作情况以“问题通报”的形式传达给各区县行政“一把手”,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各部门各单位职能有效发挥,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推进、健康发展。
今年2月1日正式实施的《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2018﹞第9号令)为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提供了法律依据,强制群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具有刚性约束。今年5月9日,兰州市下发了第一张生活垃圾分类票,对两家未能配合依法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物业企业进行了处罚,标志着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从宣传阶段进入强制实施阶段,对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经统计,全市已对垃圾分类不到位的72家单位和物业小区进行了批评教育;调查66起,行政处罚66起。
强化“四项措施”高效开展分类工作
围绕生活垃圾分类的目标、任务和标准要求,从公共机构强制分类、加快示范区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和重点行业深入推进四个方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制定《兰州市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施细则》,对全市1002家公共机构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截至10月底,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机构共配备二分法收集容器6100个,可回收容器8432个,其他垃圾容器7883个,有害废弃物容器339个,易腐垃圾容器394个。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类别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全覆盖”的要求,制定并发布《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标准(试行)》,开展以街道为基本单元的生活垃圾分类区建设。通过充分发挥党建指导作用,开展志愿服务,签订物业企业承诺书,形成了党组织、居委会、行业委员会、物业、志愿者五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格局。截至10月底,兰州主城区50条街道中的35条街道和266个社区已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区建设,覆盖率超过70%,覆盖70.09万户和62.78%的家庭。
制定并颁布了《兰州市中小学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和《兰州市教育系统生活垃圾分类考核标准(试行)》,将垃圾分类教育纳入文明校园、德育示范校园创建、市级示范高中评估、绩效评估等一系列活动。组织编写了儿童版、小学版和中学版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物,完成了中小学垃圾分类专业教材的编写、审核和发布,有效推动了教育系统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截至10月底,全市95.94%(661所)的中小学校将垃圾分类纳入教育体系,开展了2540次家庭、学校、社区互动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通过宣传引导、组织培训、配套硬件设施等多种形式,在卫生、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社会团体、宗教团体等重点行业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全市41家医疗机构、27个A级旅游景区、47家星级酒店、843个社会团体、426个宗教场所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85%的从业人员和信教群众接受了教育,70%的设施得到了配备。
狠抓“三通”,加快分类体系建设
按照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等垃圾四大类,狠抓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三个环节,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
在配送方面,在全市住宅小区、单位和公共场所设置分类收集和储存容器。根据住宅小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收集容器的设置应满足四种垃圾投放的需要。在办公和经营场所设置有害废弃物、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和可回收收集容器或投放点。在道路、广场、公园、公共绿地、机场、客运站、轨道交通站以及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商业等公共场所设置可回收物和其他类型垃圾的“双桶”收集容器。
在收运方面,一方面加快“两网融合”,通过整合改造现有回收网点,引导生活垃圾收运网络和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的融合发展,加快可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解决可回收材料的收运问题。截至10月底,“两网融合”已完成120个网点升级改造,建成14个垃圾分拣中心。通过拨打12345民青通、965955报废热线和使用手机“爱回收”微信回收服务,初步实现了可回收材料的线上预约和线下上门回收服务。另一方面,收集渠道是畅通的。全市共配备生活垃圾收运车辆1248辆,其中可回收垃圾收运车辆27辆,有害垃圾收运车辆19辆,易腐垃圾收运车辆141辆(厨余车60辆,厨余车81辆),其他垃圾收运车辆1061辆。所有车辆的标记和喷漆工作已经完成。通过合理规划集疏运路线,基本实现了城市所有分类居住区
在处理方面,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可再生资源产业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和综合垃圾分类运营中心,分类处理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建成了集可回收材料分拣包装、大块垃圾拆解破碎、有害废弃物分拣暂存、餐厨垃圾堆肥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垃圾分拣作业中心,填补了兰州市餐厨垃圾处理的空空白,缓解了“前端分类、后端一锅煮”的问题。
围绕“三个重点”,积极探索分类创新
针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新工作,我们不断创新思路和措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精细化管理理念,努力探索垃圾分类的新模式。
兰州市已将城关区酒泉路街道确定为垃圾分类网格化试点街道,并将其辖区划分为76个区域垃圾分类网格。住宅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酒店、商场等。纳入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建立“三合一”垃圾分类网格化团队。按照“党建+133”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法,积极开展入户宣传和组织工作
鉴于兰州高校众多的现状,西北师范大学是主导因素,其他18所高校连成一片。通过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分步实施,在高校建设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备,与学生学分挂钩,实现校园易腐垃圾“零排放”、可再生资源“零浪费”、有毒有害物质“零污染”,努力打造全国首个“无废弃物大学区”。目前,西北师范大学“无废弃物校园”项目的设计方案已经制定,预计年底前投入运营。
采用智能平台、一户一码分类模式,在街头商户、餐饮企业、事业单位等场所安装“生活垃圾分类商户联盟”招牌。商家或居民可以通过扫描招牌上的二维码,在app上预约垃圾分类上门回收服务。目前,试点工作已经有序开展。如果效果显著,将在全市推广,最终实现垃圾分类对象全覆盖。
夯实工作基础,加快制度建设
加快以街道为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区建设,逐步扩大分类覆盖面,按规定配置足够数量、标识颜色正确的容器,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站布局,完善各类垃圾分类收集、计量和转运功能。统筹推进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厂建设。在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泥处理厂和卫生填埋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以管理和科研为中心的餐厨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医疗废物、粪便和动物尸体等固体废物设施和兰州垃圾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从分类投放收集到分类运输处理的闭环。对现有的回收场所进行拉网检查,取缔无证和非法经营的场所,限期整改管理不善和卫生不良的场所;合理规划回收站布局,加快“两网融合”进程,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所有回收站管理规范、运行有序、卫生整洁、服务良好。
加强果蔬生产基地等易腐废弃物主要来源的管理,积极推进清洁蔬菜上市,促进半成品销售,减少果蔬废弃物产生量;监督餐饮企业在服务场所设立节俭消费标志,提示消费者正确点菜,减少餐厨垃圾产生量。监督餐饮服务和配送企业不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餐具;监督酒店经营单位不得主动在客房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生活用品;严格执行“限塑令”,及时下达“禁塑令”,减少塑料袋使用。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发展进程,逐步拓展和完善再生资源产业园功能,着力构建以城乡回收场地为基础、龙头企业为主体、园区平台为线下载体的新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
在接受兰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在广泛宣传和指导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居民知晓率的基础上,该市积极开展以街道为基本单元的小区建设,努力实现区域整体提升。
据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垃圾分类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旧住宅区、无人照管建筑等难以推广实施的地区,兰州市结合创作工作的相关要求,采取覆盖全政府、以街道社区为重点、因地制宜的方式,不断提高此类地区生活垃圾分类的覆盖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底,全市市区30%的旧住宅小区和三无院已纳入生活垃圾分类建设计划,各项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打造精致城市,垃圾分类势在必行。目前,兰州市已在35个示范区和222个社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在医疗教育机构等1002个公共机构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模式。该地区覆盖率达到70%以上,覆盖70.09万居民和家庭。覆盖率达到62.78%;已建成一个可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工业园、一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个餐厨垃圾处理厂、一个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和一个废物综合分类运营中心。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初步形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在进入焚烧和填埋设施之前,主城区可回收和易腐垃圾的总回收率已达到30.1%。
注重共管,营造共建共管的氛围
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和初步成效,但与国家和省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兰州市将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安排,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生活垃圾分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努力形成“党员走群众、机关走基层”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政策、技术标准和具体方法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公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认真落实《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不分类、不清运”、“不实施、不处罚”的措施,处罚措施与奖励措施相结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依法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入机制,扩大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建立政府与市场分工合理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行计量收费或超标收费,将生活垃圾排放量与收费额挂钩,引导群众自觉改变生活习惯和垃圾排放行为。制定相关标准,将不会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个人和企业相关信息纳入信用共享平台,督促企业和公民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加快以街道为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区建设,优化改造现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站,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纳入住宅建设规划,以旧换新,逐步扩大垃圾分类覆盖面。统筹推进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厂建设,规划建设餐厨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医疗废物、粪便、动物尸体循环经济产业园。取缔无证和非法经营场所,合理规划回收场所布局,加快“两网融合”进程,确保回收场所规范管理、有序运行和良好服务。
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化,逐步完善再生资源产业园功能,努力构建以城乡回收场地为基础、龙头企业为主体、园区为载体的新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
标题:(本地)全民参与夯实基础多措并举狠抓实效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兰州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