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他们眼中的《兰州晚报》……
本篇文章1708字,读完约4分钟
何晓彤、、穆、宋希群、、龚毅、齐、原兰州日报总编辑齐:该报将在冬天再次光临
对于兰州日报,我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觉。对于兰州日报和兰州晚报,我还是像在上班一样天天看。1981年1月,当《兰州晚报》还是《兰州报》的时候,我被调到报社做评论编辑。任何一份报纸,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也会有各种困难和挑战。去年看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是中国报业协会发布的,兰州日报和兰州晚报都榜上有名。我很激动,号召身边的朋友转发给朋友圈。对于一份只有40年历史的报纸来说,这是它发展壮大的黄金时代。如今,为了迎接媒体融合的挑战,报纸进行了大量艰苦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我们坚信,报业的严冬终将过去,春天还会再来。
兰州日报编辑部现任政论部主任是什么人:我们一定要加快步伐
我在报社工作了23年。20多年来,我很庆幸自己能成为一个剧变时代的见证人和记录者。记得兰州在第一年就取得了292的好天气,在编辑部等新闻稿的时候,我们又兴奋又开心;我记得第一次兰州马拉松的时候,我们在跑道边绝望的欢呼尖叫...今天,我们的报业集团和媒体中心正式上市,这是报纸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我们这些“半老”的记者来说,这是职业征途上的“催签”。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步伐越来越快,让手中的文字和镜头里的画面能够越来越强大。
《兰州晚报》编辑部城市新闻部记者赵煜鑫:疫情现场报道是一次生动的整合实践
入职9年,兰州晚报不仅是我的工作单位,也是我的大家庭。今年的疫情给了我们所有媒体人一个考验,一个成长的机会。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参加了“刺刀尖24小时”的现场采访,以直播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防疫工作现场。我们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爱心和正能量涌向防疫一线。今天,我们将再次出发,把自己武装成一名集战略、收购、编辑、剪辑于一体的全媒体记者,以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传播新闻。
老读者穆:晚报是我生命中的良师益友
我是兰州日报和兰州晚报的忠实读者。我坚持看报纸。兰州日报、兰州晚报上传舆情,释放民情,贴近民生,服务人民;我坚持投稿。兰州日报和兰州晚报是我文学创作的沃土。这两份报纸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导师和文化伴侣。今天特意写了一首小诗:去世40年了,很高兴迎来报社花园的晴天。新闻学竭尽全力,喉舌功能和使命完备。为党说话,宣扬正义,为人民说话。现在我从头跨过,然后写兰州锦绣。
甘肃光明日报站长宋锡群:媒体融合时代的记者就是团队
毕业后,我一头扎进了一家报社。我已经20多年没有换工作了。值此《兰州日报》、《兰州晚报》创刊40周年之际,作为一份报纸,我感慨万千。报纸的内容可以展示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兰州晚报》就是这样一份报纸,记录了兰州城市的发展变化,给我们留下了回忆、经历和展望。现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我们都成了全媒体记者。这不仅仅是身份的改变,也意味着我们要成为“全能战士”,记者就是新闻报道团队。
《经济日报》甘肃记者站站长李琪琪:有一群忠实的读者,真是太幸福了
兰州日报和兰州晚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也是因为这些“铁杆”读者见证并推动了两家报纸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在兰州、甘肃乃至全国,《兰州日报》、《兰州晚报》一直很有影响力,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作为一个媒体人,通过订阅《兰州日报》和《兰州晚报》,获得更多关于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闻线索。这两份报纸也为我们的新闻报道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线索和材料。今天,随着媒体的发展,兰州日报将聚集优势,重新开始。
社会保障委员会委员、甘肃日报总编辑龚伟:兰州晚报还是那个“少年”
我是兰州晚报的“铁粉”。《兰州晚报》是兰州报的时候,我在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记得经常在报摊买《兰州报》,要看新闻版面、增刊甚至是夹缝里的广告。后来开始给《兰州日报》和《兰州晚报》投稿,有些文章有幸发表。在我心里,兰州晚报,经过40年的风雨洗礼,其实也是同样的“少年”和明确的“人才”。因为兰州晚报进行舆论宣传的初衷没有变,紧密服务群众的理念没有变,严谨活泼的报纸风格没有变,对不断创新价值的追求没有变。
兰州日报新闻联播记者杨浩/马文君干林/图
标题:(本地)他们眼中的《兰州晚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