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庚子之丰 2020年河南夏粮丰收图景
本篇文章2850字,读完约7分钟
河南省邓州市小羊营镇安中村,农机司机驾驶机械设备收割某农业公司种植的订单小麦(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拍摄了隆隆的收割机一路北上的照片,丰收的喜悦传遍了中原。
截至6月11日,河南小麦收获期已基本结束,已有8500多万亩小麦退仓。“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越多,我们就越应该稳定农业,确保食品和重要副食品的安全。”经历了疫情的考验,面对小麦病害、干旱等不利因素,“中原粮仓”河南再次交出了丰收答卷,坚定地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特殊年份上交收获答题卡
揭开锅盖,不仅带来小麦香味,还带来丰收的喜悦。每年6月的小麦收获季节,河南省新蔡县狮子口村的小院子里都会回荡着一盆白面馍,一桌农家菜,四代人的欢声笑语。但今年“大家都长大了”,钟龙特别激动。
74岁的史中龙经历过饥荒和洪水,但今年真的让他很担心。在“一喷三防”的关键时期,受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影响,外出不方便,麦田的弹簧管成了大问题。让他担心的是武汉、深圳、兰州等地的孩子。
看着村干部把农药化肥送到自家门口,看着国家迅速控制疫情,中龙的心安定多了,有了这份力量,他熬过了连年的小麦病害和旱灾。直到前两天收割了10多亩小麦,用饱满坚实的麦粒摩擦一亩小麦,品尝新麦蒸的馒头,中龙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
幸福溢满心头,丰收的画面在中原铺开。
在河南省华县市50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联合收割机甩金麦粮,亩产超过1300公斤;演金县郭彤村1000亩高产,实际亩产1710多公斤,创全国冬小麦单产新纪录。河南省商水县农业和农村局副局长齐勇在基层农业部门工作近30年后,对收获充满信心:“春管未倒,提前防病,灌溉地已干,良种抗倒伏。这么好的条件下,收获毫无悬念。”
“粮食生产的优势和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实现粮食稳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项重要任务。
面对疫情,河南坚持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解决了运输难、就业难、管理难等“卡脖子”问题。过去三年小麦长势最好;为应对干旱病害,大中型灌区开闸泄洪,重大病虫害防治全面覆盖。小麦条锈病累计防治面积超过6300万亩,是发生面积的2.89倍。结痂发病面积和程度是近年来最小、最轻的一年。
“三农”正在好转,大局活跃。河南粮食产量连续三年突破1300亿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中原麦田将交一份辉煌的成绩单。
据河南省农业厅介绍,根据农业形势调度、卫星遥感监测和各地实地调查,今年全省约8550万亩小麦亩产穗数有所增加,每穗粒数与去年持平。千粒重预测接近常年水平。今年小麦单位面积总产量将继续增长,小麦丰收已成定局。
“智慧田”稳固收获基础
粮食生产在于耕地,命脉在于水利,出路在于科技。
河南肩负着稳定粮食安全的重任,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重要出发点。在广袤的中原,现代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黑技术”和互联网大数据碰撞,黄土地成为“智慧田”,在这特殊的一年,对保卫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2100亩小麦刚刚收割,测得亩产超过1300斤。对于第一年转让土地种粮的“新手”邱寿贤来说,打赢这场“漂亮仗”完全取决于这个“聪明田”。
邱寿贤转让的2100亩小麦位于河南省商水县建设的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不仅有一流的农田、水利、路网设施,还有病虫害监测点、野外气象站、土壤水分监测站、物联网监测系统等“硬核设备”。通过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监控、信息发布、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只需一部手机,种粮人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看苗、看水、看喷药,实现了“云农”。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数据。高科技为粮食生产插上了翅膀,也让农民挑起了“金竿”,让他们在面对风险时更有“安全感”。
河南省南乐县后寨村,一排排半固定式喷灌头像“守护者”一样立在田间。这种“智能水肥”系统可以根据小麦生长规律、土壤水分、土壤性质等因素自动灌溉,尤其是在今年干旱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小麦病害的影响。临颍县也建成了5g智能数字农业种植区。5g设备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快速应对农业灾害,而且节省了30%的化肥和农药,50%的灌溉用水和50%的劳动力,平均亩产效益提高了15%以上。
近年来,通过有效的耕地保护和规模调控,河南省实际耕地面积增加了76100亩,达到1.22亿亩,充满智慧的“智慧田”比例不断提高。河南省农业和农村厅粮食作物处处长李俊说,到目前为止,河南已经建成6320万亩高标准农田,平均亩产粮食150公斤。到2025年,河南将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证粮食生产能力1300多亿公斤。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才表示,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加快和粮食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河南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农民传播了丰收的希望
“谁来种粮,怎么种粮,怎么种好粮”,粮食生产的“三个问题”困扰着很多种粮人,效率低,效益差,种粮积极性不足,为粮食安全埋下了隐患。然而,面对疫情风险的挑战,为了应对产业转型发展,新一代农民和一批新型农业企业进入农村,接管了麦田,成为活跃在田间的新型农业经营实体,播下了年年丰收的希望。
收成很好,但62岁的粮食种植者屈感到损失惨重。曲是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村的一个农民。这一年,他在家里“分栽”了13亩地:2亩多委托给农业公司,剩下的自己种。虽然他今年大丰收,但他算了一下账目,发现他辛勤耕作的收入几乎等于他委托的股息。“没少干活,没多花钱,亩产量也没农业公司管理的高。”屈遗憾地说,如果他拒绝接受,他将不得不接受种粮的训练。
“农民承包土地的‘三权’分割改革,刺激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以托管和流通形式集中土地的速度加快,适度规模经营逐渐普及。南阳市宛城区农业和农村局副局长王表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实体正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刘飞是河南一家农业公司的总经理。公司转让4万亩土地种粮,但只负责市场对接和农业管理。整地、播种、收获和植保等具体农业生产移交给另一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在两个专业农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一方投入资金和管理来制定粮食生产标准;另一方面,投入技术和设备完成农业作业,农村麦田建成“露天工厂”。
“土地、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都聚集在农业生产中,合理配置。农业生产正在专业化和现代化,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粮食安全更有保障。”刘飞说。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农业科技的发展,现代管理手段的注入,中原这片金色的麦田,不仅承载着国家仓库的坚实希望,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奋斗和追逐梦想的舞台。
在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农场,32岁的农业主管王惠阳(音)派出30多辆收割机和几十辆运输车辆,在数万英亩的麦田里工作。他的日常工作是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统一品种布局,管理农资投入,实行绿色防控,使农业生产像工业生产一样规范有序。“如果说前两代人种地吃饱了,那我们这一代人种地就是专业的选择。这片麦田是我们的事业,是展示自己的舞台。”王惠阳说。
标题:(本地)庚子之丰 2020年河南夏粮丰收图景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