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时隔七十三年的相聚
本篇文章1585字,读完约4分钟
1946年春,为了宣传敦煌,筹集保护资金,常书鸿和常莎娜在兰州举办了“常书鸿父女画展”,当时常莎娜才15岁。时隔73年,父女的作品再次相遇。虽然时代变了,事情变了,但初衷并没有变——传播敦煌。
2019年7月15日上午,“敦煌花开——常书鸿与常善娜父女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馆举行。常莎娜在八九十年代担任清华美院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16年。1951年,经梁思成、林推荐,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工艺美术组助教。所以,这种缘分让这个展览有了一种“回家”的味道。
自2014年以来,“花儿朵朵敦煌”展已走过北京、深圳、高雄、巴黎、伊斯坦布尔、莫斯科等多个国际城市。与以往的“常善娜图案研究与应用展”不同,本次展览是“常书鸿和常善娜父女作品展”,在展览中增加了常书鸿和常善娜临摹的敦煌壁画原图,此前并未展出,并辅以大量珍贵的图片、文献、信件等。这些历史文献,加上艺术作品,讲述了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出于爱和责任,无私地保护、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故事。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巴黎回归、血脉相连、别忘了你的主动心、敦煌花、新丝绸之路。“血脉相连”部分从常书鸿在巴黎三口之家的生活出发,展示了常书鸿和常莎娜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初到达敦煌时创作的油画、素描和壁画。
《别忘了你的主动思维》展示了大量的复制品,展示了常善娜对敦煌壁画中的花、服饰、动物、树木、手印等元素的专门研究,以及它在人民大会堂等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敦煌之花》展出了常莎娜以“花”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新丝绸之路》则展出了常莎娜先生和她的学生受敦煌图案的启发而在地毯、陶瓷、丝绸刺绣等方面的设计,以及他们近年来与江南织部合作对丝绸服装的探索。
1943年,是常书鸿到达敦煌的第一年。1945年常莎娜随母亲来到这里。父女俩分别在1943年和1945年复制了敦煌壁画。当时敦煌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70多年后,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对敦煌壁画的敬畏和向往,精确严谨的思维和高超的技艺,仍然令人惊叹和感动。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在现场表示:“常书鸿先生对这些作品的临摹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称之为“第一类原作”并不为过,他们临摹敦煌壁画的方法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常莎娜的作品表现出一种高人一等的悟性和才华。面对这些线条流畅自然、图像严谨的画作,你很难想象它们是一个年仅十三四岁的孩子画出来的。常莎娜后来说敦煌让我第一次尝到了艺术的滋味,她年轻时在山洞里的熏陶成了她以后艺术创作和设计的灵感。这些珍贵的临摹作品现在存放在敦煌研究院,对此次展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展出的还有1947年创作、现藏于西北师范大学的常书鸿油画《敦煌农民》,以及1952年创作、现藏于敦煌研究院的《九品店》。
不仅是整幅壁画的临摹,还有常善娜对敦煌壁画中元素的研究:花、树、手势、珠宝、吉祥、服饰、图案……敦煌是一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历史上不间断的视觉记录。常善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非常丰富,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创新,借鉴国外是可以的,但最后还是要落到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敦煌研究院院长赵胜良说:“敦煌代表着中国的水平。”
展览开幕后,88岁的常莎娜在众多热情的嘉宾和观众的陪同下,耐心地将每一件作品从头到尾讲解了一遍。展览中有一个留言板,希望观众看完展览后留下心声。
满头银发的常莎娜先生来到这里,她拿起笔,完全没有察觉到周围的喧嚣,把每一个字都写在留言板上——亲爱的爸爸:
我会听你一生的教诲,弘扬渗透敦煌的文化艺术。
今天清华美术馆举办父女作品展《敦煌花开》。我们又见面了!展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敦煌研究院有了第五代接班人——院长赵圣亮也专程赶来...
你放心,全国很多人重视和热爱敦煌,共同开发丝绸之路的明珠!
你在天灵,你要继续开心的保护敦煌和我们!记住历史,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
女儿莎娜□源艺中国
常书鸿和常莎娜:
标题:(本地)时隔七十三年的相聚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