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新旧数字对比看红古迈上新台阶 70年来红古区经济增长成就与结构变化
丰收、雪桃成熟的红古区,年年举办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节,旨在刺激该地区旅游收入再上新台阶。来自该地区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地区游客人数达到62.5万人,增长率为10.48%;旅游总收入达到4.615亿元,增长14.35%,其中农村游客40.9万人。
70年来,红古区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9月27日,记者走访了解到,该地区GDP从1960年的2100万元增长到1978年的5900万元,2018年达到110.72亿元,年均增长11.4%。1983年经济总量突破1亿元,达到1.09亿元;1995年突破亿大关,达到10.16亿元。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达到40亿步,达到40.71亿元;2011年突破80亿元,达到80.33亿元;2013年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1.54亿元,呈逐年上升趋势。
如果这些数字表明红古区的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然后有一组数据显示,该地区的金融实力在不断提高。
财务实力不断提升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红古区财政收入很少,财政基础很薄弱。1960年这个区的财政总收入只有146万元。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1978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万元,达到1036万元;2003年突破1亿元大关,达到1.95亿元;2014年突破10亿大关,达到10.04亿元;2018年达到38.05亿元,是1978年的367.3倍。1960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万元,1978年达到249万元,2018年达到19.34亿元,是1960年的776.8倍。财政收支的快速增长标志着红古经济质量的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金融市场有序扩张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70年来,随着金融运行规模的逐步扩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1964年,红古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仅为136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36万元;1978年底,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仅为1836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72万元;到1989年,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亿元,达到2.1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900万元;2018年底,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135.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7.01亿元。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红古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根据矿区建设的特殊区位格局,红古经济第二产业是主导模式。据报道,红古区的产业结构在建设初期是“213”模式。196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3.81: 65.97: 10.22,工业是全区经济的主导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第三产业不断发展。1980年产业结构调整为“231”模式,第三产业结构为9.08: 71.27: 19.65。经过70年的发展和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2018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3.72比59.09比37.19。第一、二产业比重比1980年分别下降5.36和12.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7.54个百分点
点,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显著成效。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解放初期,红古的农业生产条件很差,几乎没有农业机械,大面积的土地主要靠人力和畜力耕种。70年来,从人民公社的统收统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从人民自然收割的传统种植方式到机械化耕作和科学种田,从单纯种粮到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相关数据显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60年的825万元增长到1978年的1238万元,2018年达到9.38亿元,比区成立初期增长113.7倍,农业增加值达到4.19亿元,比建国初期增长86倍。
从蔬菜生产来看,全区蔬菜产量在建区初期为1.24万吨,2018年全区蔬菜产量为23.31万吨,比1960年增长19倍。
从石油生产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油消费需求逐渐增加,石油生产继续发展。2018年,全区石油产量达到03万吨,比1960年增长300倍,年均增长10.3%。
从水果产量来看,全区建区初期水果产量仅为41吨,2018年全区水果产量为2.12万吨,比1960年增长517倍,年均增长11.4%。
从猪、牛、羊肉总产量来看,建设初期全区猪、牛、羊肉总产量仅为357吨,2018年增加到1959吨,增长5.5倍。在主要肉类品种中,建设区初期猪肉产量为318吨,2018年增至1452吨,增长4.6倍。牛羊肉产量分别为12吨和27吨。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牛羊肉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牛羊生产的快速发展。2018年,牛羊肉产量分别为87吨和290吨,分别是1960年的7.3倍和10.7倍。
从鸡蛋产量来看,2018年全区鸡蛋产量达到952吨,比1960年的25.8吨增长36.9倍;从牛奶生产来看,改革开放后,牛奶生产发展迅速。随着乳制品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牛奶产量稳步增长。2018年,全区牛奶产量10294吨,比1960年的420吨增长24.5倍。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70年来,红古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工业经济产值从1960年的380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228.45亿元,增长601倍。工业流通价格增加值从2000年的6.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62.8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78%,比2000年增长12.14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翻了一番。2018年原煤产量达到475万吨,比1960年增长6.86倍,比1978年增长1.93倍;石墨及碳素制品产量32.41万吨,比1978年增长8.12倍;发电量达到42.8亿千瓦时,比2001年增长41.6倍。
从大规模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正逐步走向“一低两高”的趋势,矿业比重有所下降,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生产供应业比重开始上升。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新的结构模式,制造业占全国的半壁江山,矿业、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辅。
特别是近十年来,红古产业发展迅速。全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公园的发展加快了。坚持以“三大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加快建设集约高效、功能互补的特色产业集群。园区依托兰州铝业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了兴胜源35万吨清洁钢、100万套废旧家电拆解、5万吨电线电缆拆解等6个项目,加快推进韩影40万吨清洁钢、伊通电力设备等4个项目,着力打造铝深加工集群和200多亿元产值的“城市矿产”集群。连海开发区红古园区以窑街煤电、方大碳素、伊利乳业等企业为依托,建设窑煤安全生产设备更新改造、新蓝天、新绿色节能建材等5个项目,加快高温气冷堆、a3乳制品生产线等4个项目的核石墨规模化,推动煤炭、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嫁接, 以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碳与建材,打造100多亿新建材、煤基循环、深度碳。生物技术产业园以甘肃阿敏公司为重点,建设年产300吨碱性香精、珊瑚工艺品加工生产线等项目,打造20亿级生物技术产品产业集群。 工业经济已由“一枝独秀”转向“多种支持”,全地区工业经济多种支持发展的目标已逐步开始实现。
商业经济繁荣活跃
70年来,红古消费品市场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消费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500万元,1992年突破1亿元,达到1.0981亿元,2007年突破10亿元,达到10.89亿元;2012年突破20亿元,达到22.96亿元;2018年达到28.78亿元,是1978年的192倍,年均增长1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城乡消费品市场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8年,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亿元,同比增长6.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6%;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78亿元,同比增长8.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现代商贸业迅速崛起和壮大,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
城乡结构日趋合理
在该区建立之初,1963年登记的总人口为43,100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整个地区的总人口也在稳步增长。1978年全区总人口10.29万人,2018年达到14.41万人,比1963年净增10.1万人,年均增长0.1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建设初期的43.47‰逐渐下降到2018年的6.09‰。随着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近10年,全区城镇常住人口由2011年底的10.22万人增加到2018年底的10.91万人,城市化率由2011年底的75.06%上升到2018年底的76.68%,上升1.6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70年来,随着金融实力的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增加,整个地区的交通和信息传输日新月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解放初期红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很小。1970年,该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47万元。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投资规模逐渐扩大。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00年的7.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21亿元,突破10亿大关。2015年突破65亿大关,达到65.3亿元;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04%。交通越来越完善。2018年,红古4镇4街道办事处辖34个村22个社区,里程80公里,里程63.6公里。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5.6辆,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公共交通服务指标达到100%。信息传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2018年,该地区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4.3万人,是2001年的51.9倍;手机用户12.7万,是2001年的9.9倍;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
100% .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解放初期,一切都是一片废墟,人们生活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温饱问题。196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元,1978年为116元。改革开放后,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199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达到1004元;2012年突破万元,达到10155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2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6884元增加到2018年的30346元。201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20.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19.7%。
文化、教育和健康正在蓬勃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繁荣。2018年全区有一个图书馆,一个文化中心,一个博物馆,两个电影院,八个文化站。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卫生机构数量从1965年的15个增加到2018年的125个,卫生机构技术人员从1965年的31人增加到2018年的758人,床位从1965年的24张增加到2018年的1025张。教育和体育的全面发展。2018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升学率均为100%。全年各级各类学校35所,在校生16748人,其中普通小学9453所,是1979年的1.35倍;普通中学7295所,是1979年的2.19倍。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馆151个,其中篮球场109个,排球场18个,小训练场10个,小运动场24个。
社会保障越来越完善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底,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47万人,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4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6000人。全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3.89万人,其中城乡居民5.04万人,城镇职工4.9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94万人。
70年来,红古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区委班子郑重声明,今后将以提升和质量、改革和创新为发展重点,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建设美丽幸福的新红古。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旭勇通讯员石文/地图
标题:(本地)新旧数字对比看红古迈上新台阶 70年来红古区经济增长成就与结构变化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没有了